清晨的阳光透过故宫红墙的窗棂,在雕花木桌上洒下斑驳光影。这本明代万历年间的古籍,书页间的霉菌如同灰绿色的藤蔓,正悄然侵蚀着宣纸的纤维。
人物对话
古籍修复中最具挑战性的是什么?
“去年修复一本被虫蛀的佛经,纸页碎成了几十片。” “需要先分析纸张的竹浆配比和帘纹走向,用古法抄造出经纬密度完全一致的宣纸,再以头发丝般的精度进行拼接。”
“为什么还要坚持使用传统工艺呢?”
“这些典籍承载着文明的密码,每道裂痕都藏着故事,每次修补都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接力。” “用手工捶打的雁皮纸填补蛀洞,就是让它们挣脱时间的束缚,稳稳当当地传承给下一代。”
修复中的难题
工作台上,竹制笔帘里整齐排列着20多支不同型号的毛笔:羊毫笔用于扫去表面浮尘,狼毫笔处理书页裂缝,兼毫笔则专用于修补残缺的字口。
“去年修复一本被虫蛀的佛经,纸页碎成了几十片。” 苏静回忆道,“先要分析纸张成分,复刻出相同的宣纸,再一片一片拼接。眼睛盯着放大镜看久了,吃饭时手都在抖。”
缓缓翻开夹着丝质书签的那页:“你看这条批注,是清代藏书家用蝇头小楷写下的校勘记录。前人留下的不只是痕迹,更是一种嘱托。”再一片一片拼接眼睛盯着放大镜看久了,吃饭时手都在抖。”